中国消防产业是一个有前途的产业,消防产品市场是有潜力的市场,在消防领域中集聚了一批优秀企业。作为消防产业的佼佼者,“中国消防协会2001年(即首届)消防产业30强论坛成员单位”应运而生。
消防产业30强论坛这种机制从2001年建立以来,对大力促进消防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消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3年,第二届论坛的30强企业是由第三方组成的专家评审组按照“年销售额、纳税额、净利润、营业收入总额成长率、产品销售率、总资产回报率、研发投入、员工再培训投入、自主知识产权数量”等9项指标综合评选出来的。又从全国几千家消防企业中脱颖而出评选出的“2003消防产业30强论坛成员单位”,即第二届“30强”。与以往相比,本届30强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其中,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90%(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11家,占总数的37%);年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53%;净利润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60%。以上各项指标与上一届相比均上升了10%以上。本届30强企业的另一特点是普遍重视科技投入。30家企业中,年研发投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1家,占37%;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20家,占67%。这两项指标与上一届相比分别上升了38%和75%。
在30强中,消防电子企业类型的海湾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消防集团有限公司、中核久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安工业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世宗智能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赋安安全系统有限公司、西安海拓普智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利达保安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国泰怡安电子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在第二届“30强”中,上述十家中九家企业雄风不减,继续“金榜题名”,即入选企业有90%是上届论坛的成员单位,远远超过整体入选企业有63%是上届论坛的成员单位的比例,其中因资产重组,国营二六二厂取代中核久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狮岛消防电子有限公司则首次“上榜”。尽管“消防产业30强论坛成员单位”并不排名先后序号,但先后排列却有所体现也是不争的事实。海湾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蝉联“30强”的“榜首”,首安工业消防股份有限公司则排列跃居第二位等,由此可见消防电子企业整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和提升。
此外,30强企业之外,限于种种因素落选或未曾参与申报评选活动的消防电子优秀企业也不少。诸如:上海松江厂、日环厂、404厂、北京中科原电子仪器厂、四川久远、东莞市方达电子、依爱、营口厂、北京核中警,无锡蓝天,无锡市电子报警,天津天利、南京亨利、西安莱科思等单位,其综合实力、技术和产品都较强。
3. 市场现状与趋势
中国消防电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属发展迅速的朝阳行业,几年来一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国际上一般性通用型的各消防报警设备都能生产。国内外消防电子产品厂商都看好产业中国消防电子产品市场这一热点,给予充分重视、关注和投入。入行新单位不断出现,例如,上海互易消防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于2002年12月开业。据有关调研获悉,在所有的消防产品中,在将来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普遍都为现在热销的产品,说明大众化的消防产品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市场需求的主体。火灾自动报警产品和自动灭火系统两类产品作为消防行业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从中也可以看出消防类产品有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并且这些产品在使用中均为配合使用。
值得一提:在消防电子界,入行虽晚却“后来居上”的企业不断涌现,如从业时间较短的东莞市方达电子工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名不见经传,仅仅几年,其生产能力已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国外产品在中国生产的有:西安盛赛尔(中美合资);北京西伯乐斯(原中瑞合资,后西门子独资);天津安福(独资);上海能美(独资);哈尔滨阿波罗(技术引进);北京西门子 (技术引进)。
目前市场状况呈现出下列变化:
⑴ 以市场占有率而言,国产产品较多增长;合资产品有所增长;进口产品减少。
⑵ 模拟量探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进口和合资产品中,模拟量探测器产品占绝大多数;国产产品也居多半。
⑶ 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和市场竞争,价格大幅度下降。
在中国消防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壮大自己,培育出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科技型企业,推进消防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4. 中国消防电子产业发展的建议性意见
我国消防电子产业发展迅速,许多企业的产品已完全达到与某些进口产品可抗衡的程度,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发展前景良好。但是,我国消防电子产业发展还有几项主要的弱点:
⑴ 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虽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作为一个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与IT等高科技产业相比,人员素质相距甚远。已形成以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为核心团队的消防企业极少。
⑵ 全国性品牌意识不强
由于行业历史原因,凭关系做市场现象普遍存在和地方保护等因素,消防企业绝大多数是地方性品牌,尤其从事消防工程承包的消防企业更是如此。在消防工程承包企业中,全国性品牌(如中安消防工程总公司)很少。
⑶ 以工程总承包模式为代表的“交钥匙”服务
对于业主而言,该项服务具有责任清晰和整体性能价格比高的优点。提供该项服务的理想条件:同时具有消防设计资质、消防工程承包资质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消防产品。符合上述理想条件的企业也是廖若晨星,在民用/商用建筑消防乃至智能建筑工程总承包领域有海湾集团、清华同方公司;在特种消防(工业消防等)工程总承包领域有首安公司;在自动灭火系统需求较多的公共建筑工程总承包领域有南京消防器材集团(后者虽不是属消防电子企业,但工程总承包实力很强)。
⑷ 工业、特种消防市场潜力大,有待挖掘
从事一般民用/商用建筑消防的企业众多,市场竞争白热化;得益于中国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历史性机遇,工业、特种消防市场潜力巨大,而一些从事这些工业、特种消防的企业因其专业化程度较强、技术壁垒较高和竞争对手少而发展迅速。
⑸ 大型消防骨干企业缺少
一个产业的希望在于在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消防产业需要一支庞大的乘风破浪的“远洋船队 ”,更需要中流砥柱式的“航空母舰”。
如果把跨国消防大企业比作“航空母舰”,则中国的消防企业大多数是“舢板”,因中国近3000家消防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小、乱、差”。技术含金量较高、并且还是发展最快的消防电子企业,境内生产厂家约有130家,但发展极不平衡。境内生产销售量80%集中在近20家左右的较大企业;境外生产销售量80%集中在近10家左右的国外厂商。甚至作为佼佼者30强中的消防电子企业,也不是很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