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化战士用手持辐射仪检查辐射剂量
盛夏,琼北,高温炙烤着大地似要冒火。海南省军区某防化部队一场化学应急救援演练即将打响。“砰……轰……”几声巨响,某化工厂发生泄漏,大量氯气随风飘散。一支由观测、侦察、洗消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火速赶往指定区域。封控区内,身穿防护服的上士赵成兵拿出侦察装备,检测周围污染气体种类和浓度,将数据传回指挥组。
“有不明液体流出。”突然,导调组向该连出了个难题。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扰乱官兵的阵脚。装有洗消剂的喷洒车驶入事故现场,喷出的水柱犹如水龙,对泄漏罐体实施洗消。现场战味十足。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一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圆满落幕。
自从“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核生化应急救援力量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坐落在琼北的省军区某部防化部队是海南唯一一支省级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在海南核生化事故救援和重大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化战士穿防化服
成天与毒魔打交道,战士做梦还背防化专业理论知识
“毒剂、放射性物质无影无踪,犹如无形的杀手,与之决斗,既要在恶劣环境下保住生命,还要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据该部大队长李小胜介绍。
要入好核生化专业的门,首先得过“毒剂”关。毒剂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刚刚接触防化专业的官兵,需要进行半年的基础理论学习,掌握各种毒剂的特性、防护及消毒的方法等数十种知识,并在1分钟以内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完成全身防护。
训练过程中,该连战士为了熟记理论,他们自编理论知识绕口令,利用空闲时间互相比赛,加深记忆。同时,他们自制知识卡片,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记。“刚开始学理论那会,几个战友晚上做梦还在背理论呢。”回忆往事,上等兵李小康记忆深刻。
除了理论知识繁多,演练也是一场“硬战”。在海南的烈日高温里,训练时官兵身着30多斤重防护服行动,一场演习下来,战士们早已浑身湿透。
▲专业的防化面具
在最危险的岗位保障安全,行走在“毒”品间的“配毒师”
“除了理论,最难的就是侦毒训练了。”训练尖子王胜坦言。侦毒训练是核生化应急救援的基础。官兵们需要穿上全封闭的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在30多度的高温下,11分钟内对150米直线距离的5个染毒点进行侦测。此外,每个染毒点都有不同形态的毒剂,很难甄别。“前方发现染毒地带,迅速进行侦测。”两名穿着防护服的战士走入“染毒地带”,从携行包中取出侦毒器,插入侦毒管,抽气侦测,班长林殷勇一气呵成,顺利完成两个染毒点的侦测任务。可第三个点让他犯难了。原来,这个点的毒剂沾染在石头上,由于毒剂挥发性强,在沾染的石头上,很难通过染毒症候、毒剂颜色、状态,判断毒剂种类。通过侦毒器多次抽气,小林终于在答案卡上写下答案。
“连队有个配毒师。”当记者问及毒剂的来源时,该部政委莫兴勇介绍。莫政委口中的“配毒师”是该连的防化保管员杨号。
杨号的工作看起来简单重复,但具有一定危险性。每天,他要对防化仓库进行检查和维护,为连队训练搭配模拟毒剂、取出放射源。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暗藏杀机。仓库中存放着多种实毒、数十个放射源、以及数吨散发刺鼻气味的洗消剂。如果发生意外,危险不可估量。
“从学习保管员专业开始,每天都与核生化危险品打交道。”杨号告诉记者。保管员是连队专业性最强的岗位。要想成为一名保管员,需要学习实毒、放射源的保管与销毁、模拟毒剂的配置以及20多种防化装备器材的性能、维护保管等近20门课程。
“每天都使用实毒进行实验,每一步要万分小心,否则将有生命危险。”回忆学习保管员专业,杨号坦言。观察染毒症候,要戴好防毒面具,防止吸入挥发性毒剂;配置的模拟毒剂,同样具有强腐蚀性与毒性;放射源的保管,要武装全身,将放射源放入使用特制材料存储箱中,并防止自身不受核辐射……
自成立以来,该部多次在原广州军区、海南省军区比武中名列前茅,6人被原广州军区评为“训练尖子”,4人荣立二等功,60余人荣立三等功。
▲防化战士冲洗被辐射污染的车辆
核电站试运行、特大洪涝灾害救援等事件都有他们的身影
2015年4月,昌江核电站进行首次装料前核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该连作为演练的主要核应急力量,接到命令后,火速到达核电站周围,展开污染检测和去污洗消工作。首先进入作业区的是沾染检测组,他们身穿30多斤的核防护服,手持辐射仪,检测从污染区撤离的人员和车辆辐射剂量。在进出路口建立沾染检测点,利用检测系统,检测人员车辆沾染情况。随后,洗消车飞驰而来,对周围房屋、车辆进行洗消。受到沾染的人员将进入配有淋浴、更衣功能的房屋,冲去身上的放射性灰尘。公安人员在洗消区外设立警戒区,疏导群众,医护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护。经过3个多小时,演习顺利完成,通过了国家核应急办工作人员的考评,昌江核电站取得了装机运行的“资格证”。
2014年,三亚一工地发现疑似日军遗留的化学危险品。疑似化学危险品的外壳形似炮弹,锈迹斑斑。若为化学毒剂泄漏,方圆一公里内的居民将面临生命危险。连长段松伟和上士赵成兵奉命前往现场排险。“检测结果:疑似物为工业原料,情况解除。”10分钟后,正当大家焦急等待时,传来了段松伟的喜讯,危机解除。
其实,海南省军区某部防化部队并不神秘,经常出动,只是未被察觉。近年来,他们成功完成博鳌年会安保、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2010年海南特大洪涝灾害抢险救援及灾后消毒、抗击台风“威马逊”等活动,以及十余起化学物质泄露救援事故,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防化战士对从“污染区”撤离的车辆进行洗消
降妖伏魔背后的“金刚钻”,现代化装备是完成任务的保障
“随着核电站兴建、各类化工产品使用广泛,核生化带来的安全威胁也日益加大。因此,要揽下核生化应急救援的‘瓷器活’,就要有降妖伏魔的‘金刚钻’。”该连防化技术室主任刘艳辉介绍。
近年来,省政府相继为该部配发了一批核生化应急救援装备,提升了他们有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那么,让我们掀开“金刚钻”的神秘面纱。
有毒有害气体应急检测箱犹如一个气体检测“百宝箱”,通过不同的定性管,定性检测多种有机和无机气体,定量检测18种常见有毒有害气体,并能在2至3分钟内判断出大多数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和浓度。在应对化学事故时,官兵可用它快速侦测。
手持式核素识别仪被称为“核应急的狗鼻子”。只要打开开关,调整参数,就能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寻源和识别,确定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种类和剂量。在应对核泄漏事故中,提高官兵巡测的效率。
生物恐怖袭击快速检测装置是一种便携式的检测设备,当发生生物恐怖袭击时,在全身严密防护下,官兵可使用该设备在15分钟内完成十余种常见病原体的识别,帮助官兵快速配置相应的洗消剂灭毒,防止病毒扩散。
汗水浇育荣誉之花,荣誉闪耀八一军徽。多年来,该连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原广州军区、海南省军区多次评为“先进连队”。一代代战士用青春和生命保卫海南人民的安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信历经千锤百炼的官兵,在强军之路上,成为降魔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