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挥员,滑坡体减压加固任务完成。”9月13日下午,随着武警交通三支队大型专业救援机械有序换场,9月5日凌晨2时发生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陈家坝乡李家湾村堰塞湖泄洪、排险、治理工作圆满结束,确保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8年前,汶川大地震造成北川县城上游形成举国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8年后,距离唐家山堰塞湖16公里的陈家坝乡李家湾村北侧一座300多米高的山体,因2008年“5.12”地震已造成松散风化,发生大面积垮塌,50余万方的山体咆哮着一涌而下,将40余公里长的都坝河拦腰截断。
灾情再次牵动全国人民的心。面对每小时汇聚的1万余立方湖水,国家级应急救援专业力量--武警交通部队以54小时的惊人效率,完成了开渠泄洪的排险任务,创造堰塞湖排险的“武警交通速度”。
灾害现场,山陡水深、石酥坝软,抢险救援作业面狭长难取,险情不断。
“堰塞体土质松散,一旦发生溃坝,将引发山洪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据国家防总、水利局、地矿局的专家组测算,堰塞体一旦发生溃决,形成的水头将达十几米,这样的能量如果不加束缚,摧毁十几米高的建筑就如同撕裂一张薄纸,直接威胁下游2乡9村1社区约2000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绵阳市委市政府想到了曾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并打通都江堰至汶川、北川至茂县两条主要生命通道和参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武警交通部队。
接到命令3个小时后,武警交通三支队支队长黄煜赟带领技术专家先遣队抵达堰塞湖现场,用无人机勘察路线,测量体量,分析颗粒,监测流速,计算塌方体形体数据,仅用2个小时,一份详尽的堰塞体技术勘察报告和处置建议传回联合指挥部。而与此同时,支队170余名兵力和80多台套大型专业救援装备已经在赶赴现场的路上。
如此高效的反应,得益于部队预先设计“各类突发灾害战场”,如火如荼开展实战化、基地化训练。正是坚持“像打仗一样训练”,部队主动在灾害易发地前置兵力装备,确保了部队第一时间展开抢险救援。
堰塞湖排险,当别人都在关注结果时,而作为一支抢险救援国家级专业力量,思考的是如何能够更好、更快、更安全应对大规模堰塞湖险情。
“实现打一仗进一步,必须要打一仗总结一次”武警交通部队司令员傅凌说,打完仗先总结成了交通部队从上到下的惯例,通过反思存在的问题,指导补短板;总结成功的战法,指导抓训练;思考明天的战斗,指导谋创新。
陈家坝堰塞体对岸山体高达300余米,原本长满植被的山体被削成了光秃秃的切面,飞石还在不断滚落……看似无从下手的堰塞体,并没有难住抢险官兵。
在紧急进行堰塞湖库容计算、溃坝分析计算等工作后,部队队专家组确定了 “开槽引流、降低水位、排除险情”的思路;采取“自下而上、多点作业、分级开挖、接力移方”的战法进行排险;采取1名指挥员、1名安全员、2台机械的“211”编组作业法接力开挖沟渠。
这个排险思路遵循了交通部队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思路,战法却是继承和发展了“12.20深圳特大山体滑坡事故”抢险开挖大型滑坡体的成功经验,“211”编组法创新了尼泊尔跨境抗震救灾中形成的“113”编组法。
平整、开挖、转运……一台台大型装备进行着24小时接力赛。在深25米、宽不足的4米的泄洪渠底部,挖掘机作业举步维艰,两侧随时可能垮塌的山体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悬在头顶,操作手们毫不含糊,屏息凝神操作着机械设备。
现场塌方不断,有时细碎如雨,有时如瀑布倾泻。为了确保参战官兵的安全,现场警戒人员用强光手电不间断地巡视着作业面上方的山体,“一夜间共发生大小塌方108次”,夜间现场指挥的交通三支队政委米宏立用沙哑的声音介绍。
在7日凌晨的战斗中,下士赵志文操作挖掘机奋战在泄洪渠最底部,突然,沟底两侧的土体发出轰轰巨响,听到警戒哨,他迅速跳出驾驶室,爬出渠底,不到半分钟,大小碎石破窗而入几乎堆满了整个驾驶室。险情结束后,他和战友清理完驾驶室,再次开始作业,他说,“像这样的危险,已经习惯了”。而这背后,正是官兵们不怕死的精神写照。
除了危险,疲劳也考验着官兵。为了尽快完成排险任务,抢险昼夜不停,饿了啃几口野战食品,困了就拿水浇脸。中士徐亚蒙隐瞒了自己患有严重肠胃炎的病情随队参加抢险,在白天连续12小时的奋战中,高度紧张地重复着每分钟4次的挖、卸土石方作业,换班时走下挖掘机的他呕吐不止,连战立都十分困难,战友要上前扶他,他却笑称“没事,做了2800多次的180度旋转,我肯定是‘晕机'了。”
“忠诚如磐石,抢险作柱石,奉献当路石,意志胜金石”武警交通部队政委许世宏说,正是靠着这“四石”精神,武警交通部队救援官兵仅用54小时剖开一座山,打通一条200米长的泄洪渠,开挖土石方25万多立方米,安全快速排除了悬在人民群众头顶的“定时炸弹”。